2025 年 9 月,立陶宛新总理鲁吉涅内上任仅两天大牛证券,就抛出一则让国际舆论哗然的外交消息,要与中国“重启关系”。
可紧接着的表态,却让人看出了这场“修复”背后的矛盾:她一边说不再将中国视为“重大安全挑战”,一边又强调“立陶宛不会先让步,要等中国主动行动”。
这番既想挽回经济损失,又不肯在核心问题上认错的操作,不仅让一直指望立陶宛配合反华反俄的美国和泽连斯基陷入尴尬,连俄罗斯都觉得这番姿态有些“滑稽”。
想赚中国的钱,又不肯放下姿态立陶宛新政府的“对华重启”消息,从一开始就透着拧巴。鲁吉涅内刚上任,就通过媒体释放“改善关系”的信号,甚至让候任外长布德里斯补充“希望尽快恢复大使级外交”。
展开剩余87%可当被问及导致中立关系紧张的本质问题时,她却立刻收起了“温和”,态度强硬地表示“立陶宛不会主动采取改善措施”,言外之意,要让中国先“让步”。
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心态,根源其实是立陶宛难以支撑的经济困境。
自从此前因涉台问题被中国制裁后,立陶宛的经济就陷入了连锁反应:德国马牌轮胎、海拉集团等欧洲企业为了避免影响对华业务,纷纷减少或暂停与立陶宛的合作。
立陶宛依赖出口的农产品,失去了中国这个重要市场,大量货物积压在港口,不少农户面临破产;两家立陶宛银行也因制裁无法开展对华业务,资金流动受阻。
更关键的是,中欧班列此前为规避风险绕开立陶宛,让这个原本靠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物流的国家,铁路和港口变得冷清,失业率持续上升。
为了摆脱困境,立陶宛曾多次向欧盟和美国求助,可得到的大多是“口头支持”—— 欧盟没有提供实质性的经济援助,美国也只是承诺了少量无关痛痒的合作项目。
眼看外债高企、物价远超周边国家,甚至有不少民众陷入贫困,新政府才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中国。
可他们又放不下“西方阵营小弟”的架子,不愿在核心问题上承认错误,只能用“施压式修复”的方式,试图让中国“主动妥协”。
这种矛盾的做法,让美国和泽连斯基格外无语。美国一直希望中东欧国家保持对华强硬态度,立陶宛此前也是反华阵营里的“积极分子”,如今突然“松口”,无疑打乱了美国的布局。
而泽连斯基此时正忙着呼吁西方国家加大对俄制裁、增加对乌援助,立陶宛作为此前对乌援助“积极”的国家,现在却自顾不暇转向中国,等于间接削弱了对乌支持的“阵营声势”。
有媒体拍到,泽连斯基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被问及立陶宛对华态度时,只含糊地说“希望盟友们保持一致”,言语里的尴尬藏都藏不住。
立陶宛或许以为,凭着“先放话再施压”的方式,就能让中国妥协,可他们忘了,外交从来不是“单方面提条件”的游戏。
中国方面对这番“修复”始终保持冷静,连立陶宛总统的外交顾问都私下抱怨“中国对我们的提议没兴趣”。
毕竟,立陶宛若不先在核心问题上拿出诚意,仅凭一句“想重启关系”,根本无法重建信任,谁会相信一个既想赚你的钱,又不肯尊重你核心利益的伙伴?
务实才是中小国的正道立陶宛这番“又想谈又不肯低头”的操作,不仅让美国和泽连斯基尴尬,更让俄罗斯方面觉得有些“可笑”。
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此前刚批评过“西方国家对俄白联合军演反应过度”,如今看到立陶宛这副“前硬后软”的模样,直言“有些国家总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,以为靠摆姿态就能解决问题,最后却连自身处境都搞不定”。
确实,此前立陶宛对俄态度格外强硬,不仅切断了与俄罗斯的部分能源和电力合作,还多次在国际场合指责俄罗斯,甚至给泽连斯基政府提供过不少援助。
可如今,自身经济濒临困境,却连美国和欧盟都靠不住,只能转头找中国,这种“前后反差”,难免让俄罗斯觉得有些讽刺。
更有意思的是,立陶宛一边想对华“重启关系”,一边还没放弃对俄强硬的姿态,这种“两边讨好又两边不讨好”的做法,简直像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。
与立陶宛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的务实选择。
2025 年 9 月 3 日,菲佐专程来到北京,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活动,他也是唯一到场的欧盟和北约成员国领导人。
在活动期间,菲佐不仅出席了阅兵式,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会谈,深入讨论能源合作、俄乌冲突和平解决等议题。
他还公开批评欧盟其他领导人“目光短浅”,认为欧盟“盲目跟着美国走”的政策,已经给欧洲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,“我们需要的不是口号,是能让民众有工作、有便宜能源的实际政策”。
菲佐的务实,很快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。访华期间,中斯双方达成多项合作协议,中斯贸易额同比增长显著,中国在斯洛伐克投资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,还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。
而反观立陶宛,中欧班列依旧绕开它,民众生活没有改善,只能在“提条件”和“求合作”之间反复摇摆。
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最新民调显示,中东欧国家有近七成民众支持“在对华政策上保持自主”,比三年前增长了不少。
这说明,像菲佐这样的务实做法,其实代表了很多中东欧国家民众的真实需求,中小国家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,不该被大国绑架,更不该为了“阵营立场”牺牲自身利益。
立陶宛恰恰相反,它既想跟着美国和欧盟“站队”,又想从中国这里捞好处,最后只能陷入“两头不靠”的困境。
如今的国际形势,早已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时代。立陶宛若想真正走出困境,光靠“喊口号式修复”根本没用,唯有放下姿态,在核心问题上拿出诚意,用务实的态度重建信任,才能找到出路。
否则,它这番不切实际又搞笑的操作,只会成为国际外交舞台上又一个“自讨没趣”的例子。
毕竟,没有哪个国家会愿意和一个“既想占便宜大牛证券,又不肯尊重人”的伙伴合作,这是外交的基本逻辑,也是立陶宛至今没看懂的。
参考资料: 鲁吉涅内将任立陶宛总理 2025-08-26 22:40·京报网发布于:河南省万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